Search This Blog

Sunday 26 June 2011

北京批判


冉按:这是十多年前一篇点评北京这座城市的随笔,现在来写的话,当然会有些扩充,但基本观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由于独裁政权,也诞生像北京这样什么 都汇聚在一起的特大怪胎城市——住在京城的人,且稍安勿躁。住在皇城根下,是否影响人的性格,我没有研究过,因为不准备吵架,所以不想深说。北京出租车司 机都那么厉害且有优越感,怎么的?你还与他平心静气讨论问题么?呵呵,一顶嫉妒和自卑的冒子给你砸将来就可以捂死你——自从杨东平的《城市季风》以降,从 地理、文化、生活等方面关于城市比较的书籍都滥街起来,却没有人写出像《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当然《城记》稍许有点像样)这样的书,这是什么原因呢?请 达人指教一下。201117936分于成都

北京作为中国文化历史名城,它的魅力已经为许多人道及,如今在市场上极易寻见的便是燕京风物的追忆性书籍,如姜德明编的《北京乎》、邓云乡的《文化古城旧 事》、齐如山的《北京土话》、《故都三百六十行》,或者是《北京胡同》等。而反映燕京风物的古籍自不必说就更多,如北京古籍出版社在80年代所出的一套丛 书,我在旧书摊上就不经意地寻到十数种,如刘侗、于奕正的《帝京风物略》、蒋一葵的《长安客话》、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章乃炜的《清宫述闻》等。 但相对说来,反映现当代北京在文化、政治上成因的书籍却不是很多,前几年杨东平所著的《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风行一时,算是其中的翘楚,而 像肖复兴所著的《北京人》,只不过是在地域文化热中所炒作的一部描述性书籍而已。总体说来,这些书籍除《城市季风》对北京现今所形成的文化及政治面貌偶有 涉猎外,其它书籍鲜有提及,因为它实在是一个不易谈清的话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恐怕没有第二座城市像北京那样,被我们赋予一种异样的感情: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前对北京的无比神往(现在亦有,只是魅力稍 减),这种无比神往成了全民族集体崇拜的一部分,被冠之以在现今看来可笑的象征意义,进而制造出(从绝对意义讲,每一个人对此都应负一份他自己的责任,不 管他同不同意。当然这并不能使主要责任者因此而获得免于被批判的权利)全民族悲剧——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温床。那时的人们,动辄唱的是“北京有个金 太阳”,或者是“北京啊北京”、 “我爱北京天安门”,这已经不是在咏叹一座城市了,而是在咏叹一种高度统一之下的造神运动,北京正变成权力与威严的政治符号。另一方面,人们对北京在向往 之余却也啧有烦言,推其因由,大抵不外于以下数端:由于这座高度政治化的城市造就了一批“泛政治人”——对上不乏迎合献媚,丧失独立批判精神,甚或官迷心 窍;对下则多有颐指气使,以天子脚下的臣民自居,一副光说不练的老大气象。再者,由于众所周知的体制上的原因,形成北京与外地在诸多方面竞争上的先天不平 等,造成了一种可以与美国学者罗伯特•法兰克、菲力普•库克所揭示的“赢家通吃的社会”相媲美的、一种“体制优势上的赢家通吃”现象。

北京人对政治的关注是极有名气的,超过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的民众,这似乎是“首善之区”的人们的先天优势,更是北京定都悠久之必然。但是这种推论,一旦“放 之四海”,却不能占到“皆准”的便宜,比如定都历史一样悠久庭到单位再到个人的社会演进过程。现今的中国人连从家族到个人的转换都没有完成,从对单位的重 视彻底转换到对个人的重视,完全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完善。在这一点上,北京人仍旧摆脱不了作一泛政治人,而非民主社会的公民的宿命。再者,旧有的传媒机制仍 然有极大的市场,比如规定电视台的某个节目全国的电视台都必须转播,当然你可以说,观众可以选择不看,但规定本身却是不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每年有很多演艺 界尚未成名的人士聚集京城,不干它事,专力于此,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得以到中央电视台尤其是春节联欢晚会一展身手,已经成了他们的快速出名法,这本身就说明 旧有体制下媒体覆盖面的巨大力量。规定某报单位必须订,拿国家的钱在锅里转来转去,耗费国家资产和纳税人的钱财,这也不是进入市场的结果。由此我们便不难 看到北京的媒体对全国获得了天然的不可争辩的收视率或覆盖率,即便是一个行业报纸也因体制上的一统而获得了它那一行业的全国覆盖率,比如《中国税务报》可 以覆盖到乡村税务所及税收员。也就是说,即便北京一个三四流的作家在其上发表的作品就顺理成章地取得那一行业全国的覆盖性读者,顺理而推,那么北京各大媒 体的全国覆盖性为那些近水楼台的三四流文人在全国取得了类似于一二流作家之类的泡沫性声誉,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既 然媒体养了一批泡沫型的“著名作家”,那么媒体将越加起劲地吹捧他们,因为媒体通过吹捧他们反而更加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因为并不是所有读者都是有判断力 的理性读者,所以他们受到媒体的导向(或者是误导)是自不待言的,“赢家通吃”与皇帝的新装在这种意义上有着珠联璧合之效。解决体制上“赢家通吃”现状的 最好办法,便是改变体制中不利于竞争的因素,也就是与市场经济相悖的那种垄断性,新闻媒体应不例外地走向市场经济,当然这不只是北京的问题,应该是全国新 闻媒体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当然,除了革除制度的弊端外,还有像北京包罗万象地成为全国各方面的中心,实在是北京的一个极大负 担,比如在北京建立大型工业企业,不只是耗费宝贵的能源资源,而且还极度地污染环境。对北京的城市功能实施有效的分离应该是北京人的福音,想一想1921 年~1949年那个令许多人怀念的老北京,即北平时期城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后,给北京带来的生机与魅力,且在外国首都中也不乏其例,对大家或许不无 启迪。

199841315日于成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